随风而起,随遇而安,无论是贫瘠还是肥沃,总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,然后不断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。
2017年,当三岁的孩子紧紧抱住他的大腿,哭喊着“爸爸别走”时,他的心几乎被撕成两半。那一刻,无法言说的痛在心头翻涌,可最终,他咬咬牙,踏上了前往赤峰的列车。作为山东黄金对外开发的一员,他深知肩上扛着的不只是个人的梦想,还有山东黄金集团开疆拓土的重任。
七年有余的对外开发经历,从省内到省外的辗转,从技术员到选矿车间主任的成长,刘云志如同矿山上的蒲公英,他撑开了“坚守”这把大伞,让热爱的种子在巴林左旗的土地上,在红岭这片矿脉上肆意生长,不断延伸。
他说:“矿石不会说话,但我们要对得起它的每一克价值。”磨浮机台的每一次轰鸣,浮选池里泛起的每一朵泡沫,都是刘云志对原矿“吃干榨净”的见证。
通过怎样的配比和优化能进一步提高磨矿细度?如何在确保锌精、锌尾品位的情况下,提高锌浮选回收率?浮选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怎么办?2021年,刘云志静静地站在浮选池边,反复地问自己。
随着红岭矿业深层开采的逐渐开展,矿石性质随之发生变化,主产品锌的原矿品位贫化较为明显,并且深层磁铁品位提高,引起矿石硬度增加;同时,随着处理量的逐渐提升,铜铅分离浮选能力不足等问题随之而来。
“现在铜铅的原矿品位双挂零,就是说一吨原矿中只有百分之零点零几的可选金属,对于红岭来说鼎盛配资,极低品位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是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。”一直将“吃干榨净”挂在嘴边的刘云志与同事们踏上了3000t选矿系列工艺流程的攻坚之路。
“锌浮选泡沫性质较粘,流动性较差,老式刮板浮选机是不可调频的局部刮泡装置,泡沫精矿不能及时刮出流程,不仅容易出现跑尾的情况,对锌金属的回收效率影响也很大。”在第一次完成全截面刮泡装置自主研发的尝试后,刘云志的满心期待却并未如愿,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频繁故障,不仅金属回收率没有提高,反而陷入了设备停与不停都会影响生产的两难境地。
“那段时间,刘主任眉头就没有舒展过,天天盯着浮选机研究,他见不得对资源一丝一毫的浪费。”车间技术主管回忆道。就这样,“急性子”的刘云志与同事又进行了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改造,刮泡装置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,锌尾矿品位由平均0.094%降低为0.087%,回收率由91.03%提高到91.6%。
与此同时,通过优化磨矿钢球配比及调整分级沉砂,磨矿细度提高到62%左右,处理量提高了5t/h;2.8m³自吸式浮选机到4m³的充气式浮选机的升级,有效解决了铜铅精矿互含指标高的问题,铜含铅指标下降1.378%,铜精矿品位提高0.22%,铅回收率提高4.87%,铜回收率提高0.95%。
回收率、磨矿细度、浮选能力……这些就好像是吹动蒲公英的风,有时是温柔托举,有时也会肆意撕扯,但蒲公英从不在乎风的大小,也不问落在哪片土地,始终循着自己的方向在裂缝里长出新芽。
近年来,刘云志带领团队完成了尾矿渗透水的循环利用,实现了车间清水“0”使用,《有色多金属矿石XRT智能分选》试验研究项目在集团六大重点科技项目中率先完成验收,低品位多金属综合回收利用实验室被认定为赤峰市重点实验室,并于同年12月被认定为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。
矿石不会说谎,数据就是答案。每一项指标的改善都倾注了刘云志的心血与热爱,这是他对选矿奉献的并将一直追求的“极致”浪漫。
在刘云志眼里,选矿像一道解不完的题,微皱的眉头间刻出几道深深的纹路,镜片后的目光穿过轰鸣的机器,他把对指标的执着又投注到了下一个目标。
2024年夏天,当得知深部原矿中含有钼元素,刘云志的眼中又有了光,“既然发现了,我们就必须让它发挥价值,这就是我们选矿车间的本职工作。”在历经三个月的小流程实验后,腊月二十三又经过5天的投产实验,他们打响了“选钼第一战”,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。
“腊月二十八,我们完成实验的那天,我记得很清楚,矿区里飘着小雪,所有人心情都很激动,那个年我们过得很有成就感。今年,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,确保单一钼金属分选回收率稳定在85%以上。”笑容不多的刘云志说起这件事时,嘴角也不自觉地在脸上画出了弧度。
“我们还准备引进艾砂磨机,进一步提升磨矿细度,降低锌精含银指标。”
“为提升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,我们车间还决定对球磨机自保系统进行升级改造,提升对重点设备运行油流、压力、温度、振幅等自检自保功能。”
在这个了如指掌的车间里,他看到的不仅是转动的齿轮和流动的矿浆,更是下一代智能化选矿系统的蓝图和每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。如果说蒲公英扎根靠绒毛抓牢砂砾,那刘云志便把每个参数都嵌进了选矿车间的流程里,在逆境中积蓄力量,在倔强的坚持中扎根生长。
如今回首,他总说:“亏欠家庭太多,可没有这些摔打,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。”这句话里,藏着无数山金开拓者的缩影,在事业与家庭的天秤上,他们用坚守书写了另一种深沉的爱。
采访结束后,与刘云志握手的瞬间,骨节分明的手指和略感粗粝的掌心,仿佛触摸到了十五年来青春淬炼的痕迹,这颗在2017年吹向远方的种子,在无垠的旷野上破土而出,挺直了腰杆,绽放着生命的金黄。(路泽芳)
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